丹尼尔·埃斯卡纳齐:从古董收藏世家走出的当代摄影师
【知美术馆·艺术家深度档案】系列旨在梳理知美术馆展出中的参展艺术家完整详实的创作发展历程,详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图文相佐,为观者提供深入理解展品、艺术家及其作品全貌风格的多样入口。
他出生于显赫的古董收藏世家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他找到了无尽灵感
他试图通过摄影捕捉所见所感
镜头里的一切都脱离惯常视觉印象
或深刻奥妙,或似是而非
总能带给观者新奇且陌生的感受
他是知美术馆“幻·季”参展艺术家丹尼尔·埃斯卡纳齐
2016,艺术微喷,100 × 140 cm
丹尼尔·埃斯卡纳齐(Daniel Eskenazi)1969年出生于伦敦,在世界最著名的古董商家族成长。他的家族自从1920年代开始涉足亚洲艺术的收藏与经营,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古典艺术商。丹尼尔·埃斯卡纳齐本人也在毕业后投身家族艺术事业。
自小受古典艺术、不同地域的视觉文化浸润熏陶,他形成了独特又敏锐的审美触觉。而在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形式中,他却唯独钟情于“具有魔法”的摄影。作为一位自学成才的摄影师,埃斯卡纳齐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摄影训练,也没有受到任何特定摄影流派的影响。他尝试通过摄影呈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文人逸趣,也表达自己关于“天人合一”的体悟……也是通过摄影,他希望让拍摄对象摆脱与惯常视觉方式的联系,并引导观众从多角度观察体悟,展开想象,进而获得新奇且陌生的感受。
有意思的是,埃斯卡纳齐其实是一位超低产艺术家,据他说,自己一年仅有约10件作品产出。更多时间里,他都在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探索创意——在他看来,这是最耗时却最令他兴奋的阶段。
01
《每时,每分 VIII》,丹尼尔 · 埃斯卡纳齐
2017,艺术微喷,89 × 140 cm
致谢艺术家和索卡艺术
《雾中树》,丹尼尔 · 埃斯卡纳齐
2013,艺术微喷,95 × 282 cm
致谢艺术家和索卡艺术
埃斯卡纳齐的大部分作品都由单色画面呈现,在他看来,单色的画面会让人不由得去想象其具有色彩的一面,具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白色物语》系列中,纯白的海洋生物被呈现在暗色底面上,极致纯净。但在2015年创作的《生物》系列中,埃斯卡纳齐不仅抛开单色,更以高度饱和的色彩呈现不同的昆虫,因为这些昆虫本身就带有彩虹般绚丽的色彩。
2015,艺术微喷,50 × 37.5 cm
2015,艺术微喷,50 × 37.5 cm
《生物 I》,丹尼尔 · 埃斯卡纳齐
2015,艺术微喷,50 × 39 cm
致谢艺术家和索卡艺术
埃斯卡纳齐也拍下过各种各样的石头——来自与地球差不多同龄小行星带的陨石(Meteorite)在他的镜头下呈现出近乎生物体的形态和视觉质感;来自利比亚沙漠中的闪电岩(Fulgurite),是因雷电击中熔化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的石头,形如不断生长的怪兽——他通过镜头又赋予了这些古老、受之自然却不为人知的物理形态全新生命力。
《陨石 I》,丹尼尔 · 埃斯卡纳齐
2015,艺术微喷,82 × 61 cm
致谢艺术家和索卡艺术
除了在创作中通过光线、比例、规模的调整使摄影主体呈现出全新模样,埃斯卡纳齐也常常审视,自己究竟要通过作品去呈现何种情绪,似乎真正认定了这一点,才能进入操作的阶段,真正将这种情绪与创意转移到摄影创作中去。
《灵魂出窍 I》,丹尼尔 · 埃斯卡纳齐
2015,艺术微喷,58 × 45 cm
致谢艺术家和索卡艺术
《灵魂出窍》所拍摄的柔软如流体的物质,其实也是一种石头,名为“古哥特石”(Gogottes)。除了材质和视觉上的反差,最令埃斯卡纳齐震惊的是这种由近乎纯净硅石凝结成的石头形成时间或超3000万年,是完完全全的自然造物,但它们的外貌形态又带有近乎人造物的特征——再难找到能与这相提并论的自然现象了!
“这些图像是物理性质的,我觉得它们是感性的。”矿物质和人类一样可能迷失心窍灵魂出走,水瞬息万变的物态变化如同人的情绪波动……在摄影师眼里,自然物都带有感性力量。·
02
因为自小就浸润在东方器物和东方文化中,不管是中国盆景还是日本花道,都能给埃斯卡纳齐带去无尽的创作灵感。这些雅致的赏玩逸趣,其实也与大自然密不可分——它们或诞生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由大自然启发而人为创造,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受中国古代文人焚香供石雅致乐趣的启发,埃斯卡纳齐尝试营造烟雾穿石的景象——烟雾浮动的形态,一如大自然中的云雾,抽象、姿态曼妙却稍瞬即逝。
2013,艺术微喷,110 × 82 cm
2013,艺术微喷,58 × 43 cm
《无题IV(系列:你的图像)》,丹尼尔·埃斯卡纳齐
2013,艺术微喷,58 × 43 cm
致谢艺术家和索卡艺术
《无题V(系列:你的图像)》,丹尼尔·埃斯卡纳齐
2013,艺术微喷,110 × 82 cm
致谢艺术家和索卡艺术
在《无题》系列中,艺术家将更为抽象的思想内容传递给观众——以黑白摄影捕捉极具东方气质的缥缈烟雾,得到高度抽象的形态,可能似头颅、心脏、瀑布或是其它任何,循着画面中难以界定的无边界感,观者可以主观地观看这浮动的形态并尽情想象。
知美术馆东方美学大展“幻·季”呈现了埃斯卡纳齐的《Synoptikos》系列作品。作品延续单色,画面也持续弥漫着似是而非的怪异感。
知美术馆展出中
系列名称“Synoptikos”意指通过局部来了解整体,源自希腊文;但事实上,该系列又以中国文人传统为基础——艺术家将镜头对准中国传统文房的经典物件文人石与树根,美妙的表面、扭曲的线条赋予物件整体以雕塑感,物体表面斑驳的质感恰好印证了奇木盘根生长成形、山精湖骨经自然雕刻所需要的冗长岁月;与此同时,埃斯卡纳齐又通过构图改变树根的尺寸,并通过分解和重组细节、设定不同的光影及角度等,打破惯常粗略的观看模式,引导观者对细节的观察与感知。
或许也是受到中国以及日本艺术中寓情于景或是托物言志艺术表达手法的启发,埃斯卡纳齐的作品更像是一个出发点,企图启迪认知,将观者引向更多维、更广阔的认知界面中。他可以将创作作为一个通道,连接到广阔的、情感丰富的世界——在那里,艺术家只是一个发言人,但他们都带着自己独特的口音,并且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畅所欲言着——这或许也是埃斯卡纳齐作为一位艺术家最为满足的地方。
撰文、排版|Kasey
审核|王从卉